岳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规划 文 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1
第二章 规划背景. 2
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 8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15
第五章 土地用途分区与管制. 25
第六章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0
第七章 县城区用地与建设用地分区与管制. 35
第八章 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40
第九章 土地整治规划. 43
第十章 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45
第十一章 近期建设规划安排. 47
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9
第十三章 附 则. 51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全县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条规划范围岳阳县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276151.35公顷。包括城关、麻塘、鹿角、黄沙街、新墙、柏祥、公田、毛田、筻口、-田、张谷英、新开12个建制镇和中洲、长湖、步仙、甘田、杨林、云山、相思、饶村8个乡及1个东洞庭湖管理系统。
第三条规划期限2005-为规划修编基期-,2010-为近期目标-,2020-为规划目标-。
第二章 规划背景第四条区域概况岳阳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北纬28°57′11〞-29°38′41〞,东经112°44′14〞-113°43′35〞),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东临湖北省通城县,南接汨罗市、平江县,西抵沅江市、华容县,北至岳阳楼区。境内水陆交通发达,新墙河自东侧蜿蜒西去,省道201、306、鹿白公路和规划建设的南新高速横贯东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107国道和规划建设的武广客运专线、岳长城际轨道铁路线、京港澳高速复线、岳汨公路纵贯南北。县城距岳阳市中心城区仅24公里。
岳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平原与江南丘陵的交错地带,县境地貌自东北幕阜山余脉向西南东洞庭湖呈阶梯状倾斜。最高点为东北部的相思山,海拔957.20米。县境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岗地、平湖四种类型。
岳阳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境内四季分明,严寒酷暑期短。-平均降雨量1295.40毫米,相对湿度85%,无霜期288天,-平均气温16.50-17.00oC。多-平均照时数为1764.10小时。
岳阳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种30余种,主要是石煤、钒、独居石、高岭土、长石、瓷、硅砂、铁、温泉和矿泉水等。矿床(点)114处,小型规模以上的矿产地18处。
岳阳县水网密布,主要水面为东洞庭湖水面。主要河流有直泄东洞庭湖的新墙河、费家河、坪桥河;有直入南洞庭湖的罗水河。新墙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流长108公里,接纳47条支流,汇入东洞庭湖。
岳阳县是我省旅游胜地。境内有东洞庭湖、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故宫”张谷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道教圣地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相思园爱情文化旅游风景区和有“千岛湖”之称的铁山水库。这些景点与驰名中外的岳阳楼、君山岛、八百里洞庭湖相映成趣,构成了“湖上湖、山中山、楼外楼”的独特景观。
2005-末总人口68.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05万人,农村人口47.20万人。岳阳县作为岳阳市次中心,岳阳县已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2005-岳阳县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70亿元,占岳阳市总量的8.77%,人均GDP12253元,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13亿元,占GDP总量的2.03%。三次产业结构为33.70:30.70:35.6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9家,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医药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矿产开采业、机械电子业、军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同时还是全国的商品粮基地、生猪百强县、水产品重点县、林业大县、商品蔬菜基地。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5-,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3元。
第五条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2005-末,岳阳县土地总面积为276151.35公顷,各类用地规模和结构如下:
农用地面积为158073.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4%,其中耕地48232.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46%(其中基本农田38749.31公顷);园地3564.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林地85110.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82%;其他农用地21166.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6%。
建设用地面积18489.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0%,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0495.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0%;交通水利用地7486.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2%;其他建设用地508.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8%。
其他土地面积99588.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06%,其中,水域94920.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37%;自然保留地4668.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9%。
第六条 土地资源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地域差异明显
岳阳县土地类型复杂,土地利用方式多样,依地貌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丘陵岗地与平原地区在土地利用上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农用地内部结构、建设用地比重、土地后备资源比重及土地开发利用率等方面;岳阳县地貌总体为东部山区,以林地利用为主;中部丘陵、岗地区,以城镇、工矿等建设利用为主;西部平湖区,以东洞庭湖水面为主。
2、东洞庭湖水面较大,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2005-岳阳县土地总面积是276151.35公顷,已开发利用176563.09公顷,土地利用率为63.94%。其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6.06%,其中东洞庭湖85840.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08%。土地利用率较岳阳市平均水平低18.82个百分点。
3、林业用地和耕地比重大,建设用地比重偏低
在土地利用结构中,以林业用地面积最大,共计85110.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82%,耕地次之,为48232.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46%,二者合计共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8.28%。土地非农利用率比重不高,岳阳县建设用地面积为18489.37公顷,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70%。虽然岳阳县近几-加快了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但交通水利用地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仅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72%。
第七条 土地资源利用潜力通过对岳阳县土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来源于农用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全县待整理复垦开发面积39343.88公顷,新增耕地总潜力面积为6943.81公顷。其中:待整理农用地面积为29010.60 公顷,预计可新增耕地1012.47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14.58%。
1.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潜力
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农田进行综合整治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规划期间,农用地待整理区总面积为29010.60 公顷,通过对沟、渠、河、坑、坟、田埂坎及一些零星土地进行整理,可新增耕地1012.47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14.58%。待整理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3532.70公顷,可新增耕地1495.54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21.54%;适宜复垦的土地面积469.16公顷,通过复垦废弃的采矿用地和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可增加耕地320.38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4.61%;适宜开发的土地面积6331.42公顷,岳阳县通过土地开发,可新增耕地4115.42公顷,占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潜力的59.27%。
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
依据“四查清、四对照”成果,2005-末全县共有存量建设用地31.89公顷。其中,闲置土地面积8.73公顷,低效可盘活土地23.16公顷。
第八条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资源紧张,人均占有量少
2005-,全县土地总面积276151.35公顷,人均面积 0.40公顷。各类土地的人均拥有量为:耕地0.0707公顷,园地0.003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02公顷,交通用地0.0013公顷,其他土地0.15公顷。岳阳县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才能更好的促进县域经济的有序发展。
2、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显现
1997-—2005-,全县耕地面积由61059.20公顷减少到48232.80公顷,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人口数量却在稳步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减少。至2005-,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707公顷,较1997-减少0.0201公顷,虽然人均耕地面积仍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06公顷/人),但作为湖南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供需矛盾已益显现。
3、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效率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偏大
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村庄周围空坪隙地较多,土地利用不够充分,2005-全县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达179.19平方米,高于《村镇规划标准》的最高限150平方米/人的标准。
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和规划目标第九条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岳阳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湖南省“3+5”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近-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岳阳县交通更加便利,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域的概念,将促进区域内产业、信息、交通、人才、资源等经济发展要素深度合作、相互提携、整合发展。
岳阳县处在“两圈一线”的中心点上,将接受更多辐射,拥有更多机会。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长三角、珠三角随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空间的制约,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向四周扩张,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商机。这些都为岳阳县以后承接国际国内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岳阳县是岳阳市区的南大门,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在岳阳市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岳阳市区的卫星城、后花园。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区域发展布局》规划以及岳阳市城镇体系规划中,岳阳县城将作为岳阳市次中心城市来打造。
规划期内岳阳县将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坚持发展县域经济,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依托,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矿产开采四大支柱产业,形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开采业、机械电子、军工等五大产业集群, 逐步建设以轻型加工工业为主的岳阳市的次中心城市。
第十条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工业强县、产业立县、开放兴县、一核两圈”四大战略,加快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三化”进程,加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力度,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体发展战略是:
1、“工业强县”战略
把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矿产开采四大支柱产业上,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
2、“产业立县”战略
进一步突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主攻县城生态工业小区、新墙农业工业化小区、洪山洞工业小区、麻塘电磁铁功能小区、新开食品功能小区、岳阳县医药科技小区等园区建设,以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矿产开采等核心产业来推进县域经济的大跨越。
3、“开放兴县”战略
把“开放兴县”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招商引资项目在数量上有新突破、领域上有新拓展、质量上有新提高。
4、“一核两圈”战略
一核即以县城为核心,环县城、环市区乡镇为一圈,其他乡镇为一圈,环县城、环市区集镇要主动融入发展。把环县城、环市区乡镇定位为工业基地和城市“后花园”。继续强化“强县必先强乡镇”的发展理念,加大县城生态工业小区、新墙农业工业化小区、洪山洞工业小区、麻塘电磁铁功能小区、新开食品功能小区、岳阳县医药科技小区等园区建设力度,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工业经济,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态势。
第十一条土地利用战略为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落实,正确把握区域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利用目标,由此确定岳阳县土地利用战略为: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形成“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各类用地的综合效益;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创建健康、安全、便利的人居环境。
1、农业用地发展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发展城市农业,调整农业区域布局,建立和巩固专业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粮食保障水平。岳阳县是国家优质商品粮、棉、水稻生产基地,拥有十分丰富的农产品,规划期内重点打造优质稻、优质茶、水产、楠竹、林果、花卉苗木六大板块,加快生猪、特种水产、等养殖板块,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走规模化、专业化之路。
2、城镇用地发展战略
贯彻新时期城镇发展方针。岳阳县政府提出的“南移东扩、适度西延”的指导思想,以一个中心(县城),三个次中心(新墙、鹿角、麻塘)、一个经济区(中部城镇经济区)、一条发展轴(岳阳市中心城区—荣家湾—新墙—杨林—公田(省道201)城镇经济发展主轴)的经济区发展模式,兼顾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的发展需要,逐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
3、交通用地发展战略
依托京广铁路、武广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公路及复线、107国道、省道201、306、岳荣新公路等,实现与其节点连接,加速构建岳阳县公路的主骨架,扩大对外辐射功能;以县道为主干线,实现县道、乡道、村道各层次之间多节点连接;注重与小城镇建设、资源开发、旅游景区、码头、车站连接,为其提供良好通行条件。规划期内交通用地主要包括武广客运专线、岳长城际轨道铁路线、京港澳高速公路复线、岳阳机场、南新高速、沿江公路(鹿角至樟树)、岳荣新公路二期、岳汨公路、荣鹿公路、鹿白线、梅城线、客运站及飘尾油品码头、鹿角作业区等。
4、工业用地发展战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形成全县新型工业主导经济增长格局。实现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凸显县城生态工业小区、新墙农业工业化小区、洪山洞工业小区、麻塘电磁铁功能小区、新开食品功能小区、岳阳县医药科技小区等园区的聚集效应,使区内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经济优势。把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中之重,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主攻产业上,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
5、生态用地发展战略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严禁各类建设占用生态公益林,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控制发展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全县重点污染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建材、医药、化工等行业,规划期内应加大对麻塘镇、新开镇铀、钒矿区,新墙、长湖陶瓷工业,城关镇、鹿角砖瓦粘土矿区及新墙河流域环境的污染防治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新墙河流域、铁山水库和新墙水库饮用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岳阳市县两级城区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风景旅游用地发展战略
构建相对完整的湘北文化旅游圈,全面建设“湘北文化旅游区”,把民俗游、生态游、休闲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定位,彰显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爱情文化、休闲文化为内核的地方特色。纵深打造张谷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 “国字号品牌”,全面主攻东洞庭湖湿地观鸟、相思玫瑰园两大“个性”品牌,大力开发鹿角、公田、张谷英等地的中坤旅游基地项目、铁山温泉度假村两大“休闲”品牌,积极发展相关产业,扩大旅游消费,把旅游业培育成消费龙头和三产支柱,把岳阳县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旅游胜地。
第十二条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2010-达到121.51亿元,2020-达到210.45亿元。
总人口:2010-达到78.24万人,2020-达到94.19万人。
城镇化水平:2010-达到39.12 %,2020-达到48%。
2、耕地保护目标
耕地保有量:2010-不低于42202.04公顷,2020-不低于42656.66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期内不低于38049.31公顷。
3、建设用地控制目标
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10-控制在18936.78公顷以内;到2020-控制在19982.78公顷以内。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10-控制在10719.68公顷以内;到2020-控制在11188.21公顷以内。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到2010-控制在2473.00公顷以内;到2020-控制在3069.00公顷以内。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10-控制在人均90.00平方米以内;到2020-控制在人均80.00平方米以内。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到2010-控制在495.04公顷以内。
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到2010-控制在465.43公顷以内。
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到2010-控制在262.37公顷以内。
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目标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到2010-不低于604.17公顷。
5、生态保护目标
规划期末县城规模控制圈内永久保留生态用地17.04公顷,东洞庭湖、新墙河、铁山水库、朱仑水库、岳坊水库、新墙水库、张谷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部分区域共89745.70公顷。
6、土地集约利用目标
全县土地利用率到2010-达到63.51%;到2020-达到63.70%,土地产出率到2010-为440.01万元;到2020-为762.08万元, GDP占地面积到2010-为0.2273公顷;到2020-为0.1312公顷。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第十三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农用地结构调整
2005-末,全县农用地面积为158073.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4%。规划到2010-,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56435.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65%,比2005-减少1638.61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为155910.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46%,比2005-减少2163.12公顷。
(1)耕地
2005-末,全县耕地面积为48232.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46%。规划到2010-,全县耕地面积调整为4220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28%,比2005-减少6030.76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耕地面积调整为42656.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45%,比2005-减少5576.14公顷。
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由2005-末的38749.31公顷调整为38049.31公顷,比2005-减少700.00公顷。
(2)园地
2005-末,全县园地面积为3564.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0%。规划到2010-,全县园地面积调整为7223.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2 %,比2005-增加3659.23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园地面积调整为6883.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49%,比2005-增加3319.70公顷。
(3)林地
2005-末,全县林地面积85110.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82%。规划到2010-,全县林地面积调整为86005.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14%,比2005-增加895.21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林地面积调整为85726.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04%,比2005-增加616.51公顷。
(4)其他农用地
2005-末,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1166.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6%。规划到2010-,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为21004.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1%,比2005-减少162.29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为20643.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8%,比2005-减少523.19公顷。
2、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2005-末,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18489.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70%。规划到2010-,全县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18936.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6%,比2005-增加447.41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19982.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4%,比2005-增加1493.41公顷。
(1)城乡建设用地
2005-末,全县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0495.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80%。规划到2010-,全县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10719.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9%,比2005-增加224.45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11188.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05%,比2005-增加692.98公顷。
①建制镇用地
2005-末,全县建制镇用地面积为1382.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0%。规划到2010-,全县建制镇用地面积调整为1765.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4%,比2005-增加382.39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建制镇面积调整为2596.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4%,比2005-增加1213.86公顷。
②农村居民点
2005-末,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8458.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6%。规划到2010-,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调整为8246.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9%,比2005-减少211.46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农村居民点面积调整为8119.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4%,比2005-减少338.93公顷。
③采矿用地
2005-末,全县采矿用地面积为128.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5%。规划到2010-,全县采矿用地面积调整为138.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5%,比2005-增加10.26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采矿用地面积调整为182.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比2005-增加54.55公顷。
④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05-末,全县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526.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规划到2010-,全县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569.3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1%,较2005-末增加43.26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调整为289.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0%,较2005-末减少236.50公顷。
(2)交通水利用地
2005-末,全县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7486.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2%。规划到2010-,全县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调整为768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8%,较2005-末增加193.89公顷;规划到2020-,全县交通水利用地面积调整为8002.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0%,较2005-末增加516.35公顷。
①交通用地